星期一, 七月 31, 2006

最好下一道封口令 (2006年7月31日)

马来西亚的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有权有势,要封人家的咀巴,实在是太容易了。看华文报的人早在许多年前就知道有“封口令”这样的名词,是当年马华中央委员会施于当时的马青总团长翁诗杰的,封住他的口,使他不能够再公开谈论张明添教育基金的事,封口令一出,翁诗杰就欲语不能,党的名誉于是得保。

现在前首相马哈迪口口声声说巫统的当权派不让他说话。他当首相的时候,所到之处,巫统和其他国阵成员党同志们都很忙,要四出找人来听他的演讲,现在他不当首相了,但是所到之处,同志们还是很忙,要四出阻止人家来听他的演讲。这次他到吉兰丹州去演讲,一波三折,最后还给人家喷了胡椒雾,让清醒的国人觉得不可思议。
事情怎么会变得这样快呢?

就其实,这不能怪巫统,因为马哈迪要讲的是一些对巫统不利的话,说出来会破坏巫统的名誉。当年马华受张明添所托,看管千万元的教育基金以造福学子,然而历经多年没有动静,反对党人时常以这事件来唱衰马华。被政敌唱衰是无可避免的事,马华最忌就是党同志唱衰自己,因此,翁诗杰只说了一句马华应该对华社有所交代,就接到党中央的一道封口令。这不能怪马华党中央,因为翁诗杰追究张明添基金的言论,严重破坏了马华的名誉。

还好马华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党,封口令一下,翁诗杰的大咀巴就被一个大锁头锁住了。有了这个现成的好例子,巫统当权派现在要对付马哈迪,不让他到处唱衰巫统领袖,最直接了当的做法就是向马华公会学习,下一道封口令,不准马哈迪开口谈任何有损巫统名誉的课题。就说这一次,如果巫统最高理事会有马华的政治智慧,早早就下一道封口令,马哈迪就不会到吉兰丹去演讲,就不会发生喷胡椒雾的事情,马哈迪也就少了一件唱衰巫统领袖的故事。

现在马哈迪这老人家越讲越多,喷雾的事情,他公开坚持说是有心人有备而来,目的是阻止他演讲,不是因为前来迎接他的两派人马争献殷勤而出怪招。为了支持他这说法,他还揭露在这之前,前国州议员邀请他到吉兰丹演讲,但是一通来自澳洲柏斯的电话指示他们取消有关活动。不只是这样,他被邀请在各州举行的六场活动,也都被迫取消了。老人家这样的谈话,严重破坏了巫统的名誉。巫统最高理事会最好想想办法对付他。

巫统要挽救党誉,当前最迫切要做的,就是叫马哈迪这老人家闭咀,免得他天天喋喋不休的唱衰巫统领袖,尤其是唱衰党的最高领导人。我看在这个骨节眼上,马华总会长黄家定可以向首相阿都拉出谋献策,介绍马华最擅长的一招,就是祭出封口令,禁止马哈迪开口发表任何足以破坏巫统党誉的谈话。

封口令一出,马哈迪就会像当年的翁诗杰那样,咀巴被封住,什么不利于党的话都说不出来,天下也就太平了。是时也,马哈迪不能够再唱衰党领袖,党的名誉得保,巫统领袖们就会像当今的马华领袖们一样,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万民景仰,党领袖们的心里就会踏踏实实,可以专心为人民服务,不再为自己人的破坏而忧心忡忡。

星期六, 七月 29, 2006

敦马开讲揭幕惊奇 (2006年7月29日)

被誉为全世界十大新闻自由公敌之一的大马来西亚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在和现首相阿都拉翻脸之后,斗咀过程中,控诉自己没有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并且决定到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说,向全民开讲。第一站是到由反对党回教党执政的吉兰丹州。这是全国人民关注的大型政治活动,标志着巫统的党争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不出名的作家出一本书,都有一个推介仪式,免得国人不知道有这本书,或者知道有这本书却不知道书的作者是谁,因为有些强调新闻专业的报纸,在报导新书推介礼的新闻时,完全不提新书作者的名字。出了名的政客搞一个种大红花爱国运动,或者四菜一汤思想改革运动之类,也会安排隆重的开幕仪式,大事宣传,惟恐天下不知。这是我们马来西亚的文化。马哈迪医生的全国巡回演讲,当然不能免俗,也要有一个开幕仪式,加以推介。

推介仪式或者开幕仪式,越是出奇,越能够收到宣传效果。马哈迪的巡回演说,开幕仪式当然是安排在首站吉兰丹州首府哥打巴鲁。根据<星洲日报>的报导,当天,敦马一下飞机,“准备在机场大门口向支持者说话时,不明人士就在现场喷射胡椒雾。马哈迪被呛得猛咳不止,泪水直流,马上被保镖护送到另一辆轿车,狼狈离去。”

“狼狈离去”四个字形容得好,叫现在不喜欢敦马的人看了心里很高兴。“狼狈离去”四个字准确地突出一个不义之徒被正义人士对付之后,逃离现场的狼狈丑态。这是反映现实之作。敦马在当首相时,一举一动,我们的主流传媒都给他包装到美美。现在他下台了,今时已经不同往日,有什么惊慌失措或者很可怜的模样,报纸会在显著版位上突出来,加上不堪的字眼,让他狼狈之相毕露。

然而,就是敦马的狼狈之相,取得了很大的宣传,让他博得极大的同情。他遇袭后呛住猛咳、泪流不止、唇鼻红肿的苍老模样,出现在几乎所有报章的封面版,和以前的英气风发,真是前后判若两人了。正是这样的照片,让人家觉得对手为什么要对一个八十多岁的前领袖进行这样不文明的袭击?他们甚至因此听信敦马所说,喷雾袭击是要阻止他说话者所干的好事。难怪有人要怀疑这个喷雾剧情,是不是马哈迪自己的人安排出来的好戏,当作敦马巡回演说的开幕仪式,博取政治宣传。

这胡椒雾为敦马的全国开讲活动掀开了序幕。奇特的开幕仪式上,迷蒙的胡椒雾吹过之后,将浮现什么东西,这是所有观礼者都期待的。马哈迪全国巡回开讲的开幕仪式已经结束,这揭幕仪式所取得的宣传效果是空前的。喷雾的人,朋友也好,敌人也罢,马哈迪都会打从心中谢谢他们,并将落力演讲,把一切他所知道的,他所想的,都抖出来。这是揭开迷雾的关键,马哈迪经胡椒雾为他揭幕之后,应该不会让支持者失望,把国内的政治经济迷雾都揭开来。

第一场公开演讲,马哈迪已经直斥阿都拉政府领导人批准工程给朋友及家人,国人预料,他接下来他还会有更惊人更不为人所知的资料拿出来。喷雾不过是小动作,大动作是揭开雾中的种种真相,这场政治斗争,更有看头了。

星期五, 七月 28, 2006

报章网站无需竞争 (2006年7月28日)

<当今大马>中文版周年庆典在7月25日举行,同一天,国安部举行一项媒体大会。根据我国大部份主流媒体的专业,他们是不会报导<当今大马>的活动的,他们也不会漏掉国官部的媒体大会的新闻,何况这次首相阿都拉为媒体大会主持开幕,说了一些不利网络媒体的话,机会来了,他们可以借首相的口来污蔑网络媒体。

7月26日,<星洲日报>在第三版以“首相:无需与网站竞争。报章勿作煽动报导”为大标题报导这新闻,巧妙地让其读者以为网站都是作煽动报导的。这是正义报章的新闻专业。

在这大标题之下有一段黑体字引言:“首相希望报章在刊登新闻时,能够谨慎行事,无须与网站竞争,尽管匿名信可通过各种管道包括网页和短讯流传,但是,人民最终还是选择阅读报章的新闻。”这段黑体大字引言,是要借首相的威名,让读者相信匿名信只会通过网页和短讯流传,不会通过报章流传,所以人民最终只相信报纸。事实是这样吗?或者事实刚好相反,是因为读者已经不相信报纸,才上网去了。

大标题点出首相说无需与网站竞争,黑体大字引言也突出首相说无需与网站竞争,新闻开头第一段,是黑体小字,还是强调首相说无需与网站竞争:“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今日劝请报章切勿为了讨好读者,而与网页竞争,发布不确实和煽动性新闻,因为人们最终还是会参考报章的新闻。”

大标题、黑体大字引言、黑体小字开头都强调报章无需和网站竞争,让<星洲日报>的同志们松了一口气,此后网络任何异议,都可以当作没看到。<当今大马>和<独立新闻在线>等网站的朋友们也松了一口气。其实,自从张晓卿和马华前总会长林良实及现总会长黄家定通力合作一统大马中文报江山之后,成为四合一报纸,根本就没有了竞争对手。那种根本只属于个人义务或者只有几个职员经营的网站和部落格,要和马华公会及张晓卿大老板集团竞争?开什么玩笑?

网站竞争对手根本小到不存在。我就不知道<星洲日报>为什么这样重视首相有关“报章无需与网站竞争”的谈话。是不是因为这三段“无需与网站竞争”的文字当中,巧妙地包含指责网站“煽动报导”、“流传匿名信”和“为了讨好读者而发布不确实和煽动性新闻”的内容?

禀告首相大人,有人舍弃看了几十年的报纸而上网去,是因为自从政客和财主控制了大部分报纸之后,发生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有新闻界前辈时常为官爷老板涂脂抹粉,有砍木山的财主变成对树木充满着感情的环保分子,有人要登广告悬赏捉贪官以支持政府反贪污却被报馆集团拒绝,有些人的名字不可以出现在报纸上,有些评论人不可以在报纸上写文章,还有,你听说过吗,有报纸说,马华已恢复了沈慕羽先生的党籍,凡此种种,是真是假,您可以上网去看看,就可以看到真相了。真相在网站,您叫这些报纸不要和网站竞争,他们高兴到又大标题又大黑体字又小黑体字的重复再三,叫那些在网上游走的网友们看了摇头三次。可怜那些没有上网的朋友们,他们更加不敢上网了。

星期四, 七月 27, 2006

千万别碰敏感课题 (2006年7月27日)

敏感的东西最好不要碰。对某种食物或药物有过敏症的人吃东西要小心,不要自讨苦吃。对宗教课题很敏感的人也要很小心,不要讨论宗教课题,尤其不要动到其他人的宗教敏感神经线。

7月26日的<南洋商报>封面版很有意思,登了一个吃错含抗生素成药而全身皮肤溃烂的女子的大大张照片,又在同一版面大标题报导首相阿都拉说,为了避免引起紧张情绪,人民勿参加跨宗教座谈。两件本来不相干的新闻放在一起,却都和过敏症有关,这也许是编辑处理新闻的艺术手法,让我们在一杀那间,觉得宗教这种课题很敏感,最好不要去碰,以免像吃错药引发过敏症一样,下场很凄惨。

首相阿都拉爱民如子,怕人民经不起谈论宗教这敏感课题而引发过敏症,落得可怕的下场,他因此下令停止有关宗教自由的第11条款论坛的举行。第11条款联盟分别在槟城和新山举办过有关联邦宪法中宗教自由条文的讨论的讲座会,事实证明这第11 条款是一贴会引发过敏症的药,因为在我国,从南到北,有一种人一听到第11条款的声音就会神经过敏,就会纠群集众,热血奔腾的走上街头叫嚣反对,那种场面,叫人看了心惊胆跳,其震撼性不会低于看到因为过敏而全身皮肤溃烂的女人的惨况。

堂堂正正的联邦宪法中有这种会引发敏感症的条文,是国家和人民的不幸。面对这种不幸,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像英明首相阿都拉所说,大家不要举行讲座会谈论它,报纸不要登它,大家把它当作不存在,一切有关第11 条款的新闻都盖起来,这样就天下太平了。

首相阿都拉的威信很高,他25日一声令下,26日所有报纸大事报导他的训令,第三天,也就是今天,有关第11条款的新闻就在几乎所有报纸上绝迹,天下一片太平景象,我一早醒来看报纸,天下没事,深感欣慰,心中不安随风而逝。昨天晚上我还在网上看到一些人在谈论这问题,以为报纸会跟风,今早拿旧报纸去丢的时候,看到昨天<星洲日报>第三版大标题报导首相劝告报章不要和网站竞争,不要作煽动报道。我就明白了。报纸听首相的话,不会与网站竞争,像联邦宪法第11 条款这样煽动性的新闻,主流报纸是不会报导的。他们有新闻专业。

<南洋商报>报导首相阿都拉说,宗教课题比种族课题更敏感,如果没有理智处理,将在不同种族背景人士之间引发紧张情绪。他提醒媒体在这方面不要大事渲染,以免引发愤怒情绪。首相的金玉良言,我们会牢记在心,而且,以我们中文传媒来说,我们要请首相放心,中文媒体在我党马华公会的领导之下,一向来都很小心处理宗教课题。偶而有不小心,犯了错误,也会马上纠正过来。

年头我党总会长黄家定号召全体非回教徒部长向首相提呈有关宗教课题备忘录,之后经国阵同志指出错误,马上纠正,连夜收回,赢得同志们热烈掌声,我也在1月23日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为题,表扬我党领袖知错能改的美德。总会长以身作则示范,国内中文媒体自会学习仿效,这点还请首相大人放一百个心。

星期二, 七月 25, 2006

我们也要官方拨款 (2006年7月25日)

现在一些新闻界前辈看到后辈,都会怕怕,不只是因为这些后辈看到前辈和政客及财主揽在一起垄断媒体时会骂一声堕落,还因为他们比前辈们更会挖掘好料。不过,有时候他们挖到好料却不会利用。

<当今大马>年轻记者郭史光庆就是这种新闻界后辈。这年青小伙子不知道从那里找到了印有<南洋商报>信头的函件,爆出了马华控制的<南洋商报>发函给所有马华人民代议士,动用官方拨款来赞助选区内的华小与中学,参与该报的晨读计划。这项活动有一个深情款款的名称,叫做“2006年马华华教情南洋晨读计划”。听起来就知道是马华公会推动健康政治文化和华教的一部份活动。

这样的好料,如果落在新闻界前辈的手里,一定是歌功颂德惟恐不及,但是郭史光庆报导起来,第一段就说“这项被视为挽救<南洋商报>的行动,涉及近百万令吉的金额,引发滥用纳税人金钱挽救党企业的疑云。”这样的说法,当然得罪马华一百多位人民代议士,他们那里会承认滥用纳税人的金钱以挽救党的企业呢?

有关函件号召所有马华人民代议士参与赞助各自选区的华小和中学推行<南洋商报>的晨读计划。想想看,区区一家企业,竟然可以致函一个政党的所有正副部长和各级议员,既建议又规定部长赞助20000令吉、副部长赞助15000令吉、政务次长赞助12000令吉、国会议员赞助10000令吉,上议员赞助5000令吉、州行政议员赞助10000令吉,州议员赞助5000令吉,如此好路,叫人看了大乐。

我赶紧告诉<当今大马>中文版主编杨凯斌,官方有这样的好路,你们还不快快利用?方法是马上用<当今大马>的信头纸,像<南洋商报>那样,写信给马华公会所有人民代议士,号召他们参与赞助各自选区的华小和中学订阅<当今大马>,函件抬头可以定主题为“2006年马华终身学习运动<当今大马>订阅计划”。

至于赞助方式,就不要太贪心,只要取<南洋商报>的建议之半,建议和规定部长赞助10000令吉、副部长赞助7500令吉、政务次长赞助6000令吉、国会议员赞助5000令吉、上议员赞助2500令吉、州行政议员赞助5000令吉、州议员赞助2500令吉。在赞助计划下,<南洋商报>每份卖80仙,很优惠。<当今大马>现在正好搞促销,订阅一年只收100令吉,每天平均不到28仙,更加优惠。

纳税人的钱,马华代议士可以拨给学校订阅<南洋商报>,当然也不会拒绝其他媒体用信头纸写来的订阅建议。我告诉凯斌,官方拨款有限,所以行动要快。郭史光庆把这条好路报导出来,恐怕别的媒体如<星洲日报>和<东方日报>,还有<独立新闻在线>,都会抢先用信头纸写信去向马华的人民代议士们要。官方拨款,不拿白不拿,迟了恐怕被别人拿完了,所以最好是像<南洋商报>那样,马上具函行动,并规定马华所有正副部长及各级议员必须“负责在2006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处理赞助费或官方拨款之工作。”

星期一, 七月 24, 2006


从封锁中突围而出《天下太平》自序
(2006年7月24日)

政客要求歌功颂德,财主图谋垄断生意,被年轻后辈斥为堕落的新闻界前辈竭尽所能达成他们的意愿,成功后大家名利双收。于是,政商文人勾结之下,我们看到封锁新闻、掩盖真相、压制言论、强词夺理、甚至公然撒谎等等可耻现象。

但是,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新闻还可以封锁吗?真相还盖得了吗?言论还压得住吗?道理还能够歪曲吗?谎言可以因为被骗的人多而变成事实吗?这是我最近在网络媒体《当今大马》中文版《天下太平》专栏里时常提出来的问题。我说:谎言就是谎言,不会因为刊登在拥有百万读者的报纸上就变成事实;事实就是事实,不会因为刊登在只有几千名读者的网络上就变成谎言。

528报变之后,将近百名评论人罢写抗议。我宁可沿街卖书,也不替政客控制的报纸写文章。一直到2005年8月的四年多时间里,我只发表过一篇文章,在2002年2月14日刊登在黄进发主编的《劲报》言论版《美丽新世界》,题目是《我不想再擦亮火柴》。(参见本书自序附录1)我说我的火柴划完了,我陷入黑暗,我要封笔,休息充电。

去年,2005年8月,《当今大马》中文版和《独立新闻在线》两家原生中文网络报纸诞生了。9月,我开始在《当今大马》中文版开了这个《天下太平》专栏。能取得这个好栏名,要感谢一个英明神武、玉洁冰清的政党领袖,他在收购了南洋报业后,听说有近百名评论人罢写,欣喜若狂的传话说:很好,这班人罢写,从此天下太平!

同年10月22及 23日,我在《东方日报》登了一个《杨白杨重见读者启事》。(参见本书自序附录2)。我说:“在当今大马的太平天下,我继续传达读者的心声,其中有对玉洁冰清的政党领袖的歌功颂德,也有对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的冷嘲热讽;有对正义事业的支持,也有对社会乱象的鞭挞;我有时悲伤,但是没有眼泪,只求你读后能会心一笑;我有时爆发,但是没有呐喊,只望你在沉默中有一声共鸣。”

叙述这段经历,不过是要告诉读者,我们评论人和新闻工作者转战网络媒体,就是要在新闻和言论的封锁中突围而出,这个目的不必讳言。最近前首相敦马哈迪也在网上发表他的公开信以突破新闻封锁了。这对网络媒体是很好的宣传。电脑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时常让那些花几亿元收购报纸的政客显得很可笑,很不学无术。

在马来西亚,网络媒体读者还不多,我因此把2005年9月至12月在《当今大马》中文版《天下太平》专栏发表的100篇文章结集成书。我尽量保存文章在网上发表时图文并茂的原样。文章内容,包括对议题的立场、观点、论据和辩证,还有表达形式,甚至插图的多寡与重复,我都不作更改,以原貌示人,期待读者的指教。

我希望这本网上文章结集《太平天下》的流传,可以吸引更多人上网来。读者上网,可以看到追求新闻自由的人们,在面对新闻和言论的封锁时,如何不屈地在网上一点一滴的突围。当然我也希望我这些不能见报的文章,是读者偏要看的文章。我因此以“报纸上读不到的评论、老百姓偏要看的文章”,作为本书的宣传,我诚恳地期待读者的支持。谢谢。

(稿于2006年5月1日劳动节)

星期五, 七月 21, 2006

蔡黄之间没有分别 (2006年7月21日)

最近的政坛大新闻是前首相马哈迪和现首相阿都拉的角力,全国人民认定这番角力涉及巫统党内权力斗争。巫统是国阵政府里的老大哥,支配着整个国阵政府,其党内权力斗争可以导致一个国家换领导人。这当然不是小新闻了。

小新闻是传说马华总会长黄家定和副总会长蔡细历进行政治角力。说是小新闻,因为马华和巫统比起来,处在什么地位,同志们心知肚明。黄家定和蔡细历谁上谁下,不会影响国阵政府领导层的地位,是小新闻。这甚至是旧闻了,因为黄家定和蔡细历不和的消息,不是已经流传很久了吗?

虽然是旧的小新闻,因为是正牌纯华人党的新闻,我们的华文媒体还是喜欢把这种新闻放大来登。不久前国营电台AIFM的叩应节目“爱。开麦。无障碍”被变相停播,便有人猜测其中一个原因是这节目的主持人让叩应的听众比较黄家定和蔡细历的表现,有些听众甚至指蔡细历的表现比黄家定好,结果就出了问题。

接下来是柔佛州马华州议员刘德贤同志和党基层领袖许俊兴同志及梁瑜夏同志夫妇演出一点粉红色的故事,这本来是很小的事情,却因为事关我党同志,我党控制和非我党控制的报纸都落力的报导,把小事化大,大事竟然化为黄家定和蔡细历利用这事件进行角力。如此一化,有夫之妇和有妇之夫在同一间屋子里面的平凡故事就变成了一出党内权力斗争的好戏。

诚如蔡细历今天在<南洋商报>指出,刘德贤事件是报界等待良久的新闻,因为涉及者是有官职的政治人物,而女方则是有夫之妇。当今华社,人们不会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会去注意第九大马计划下会增建多少间华小,不会去追究我国的教育制度成败之类的问题,人们对一男一女同处一室会做出什么来比较有兴趣,如果女人的丈夫踢开屋门,而屋内的男人拔枪以对,情节就更精彩,更吸引华社的注意力了。

故事发展到世界上第三大华人党的两个头头借这粉红色事件进行角力,怎能不叫我国华文媒体感到兴奋莫名?因此,黄家定和蔡细历借刘德贤事件进行政治角力的传言一发不可收拾。今天的<南洋商报>第三版打出“蔡细历责报章搞宣传”的大标题。蔡细历说,外界流传刘德贤事件是黄家定和他本人的政治角力,只是某家媒体的说法。他说,报章喜欢搞宣传以及以情绪化新闻来吸引读者,是世界公认的,只要新闻能吸引读者,什么新闻他们都做。

蔡细历否认与黄家定的角力的新闻旁边,是另一则新闻“黄家定:马华4部长合作无间”。黄家定说,马华4部长合作无间,对各项课题都是一条心,很团结,没有各跑各的。这两则新闻放在一起,足以让各界人士都相信他们说的是真话。

我相信蔡细历和黄家定讲的话。这些日子以来,许多事实已经证明在国家和华社的大事上,马华4部长,包括黄家定和蔡细历,表现确实是一条心,很团结,没有各跑各的。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分别。听了蔡细历和黄家定这么说,大家不应该猜测了。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好事的人不必再拿他们来比了。

星期四, 七月 20, 2006

马华支持大选诉求 (2006年7月20日)

那份董教总所说的“我国11个主要华团于1999年经集思广益提呈,并获得全国各地2千多个团体的热烈响应及签署认同,同时也得到朝野政党和内阁支持及接纳”的<马来西亚华团大选诉求>,早就已经被人们忘记,尤其是曾经支持及接纳这份诉求的马华同志们,都不愿意再提起这份表达华社意愿的历史文件了。

“华团大选诉求表达华社意愿”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马华马六甲区国会议员王乃志说的。他发表文告,指博大<种族关系>课本把1999年华团共同提出的17项诉求视为“极端”是具有高度误导性的,毕竟当时内阁曾针对华团的集中诉求表示原则上的同意。在我的印象中,他是这次事件中惟一提到诉求课题的马华领袖。可惜他不是高层领袖,他没有官位。有官位的领袖都不谈华团诉求了。

大学“种族关系”课程事件闹了几天,行动党及华团领袖们在提到有关课本的误导性时,都驳斥指华团大选诉求为极端的内容,也不忘提及马华公会曾经公开支持和接纳这份诉求,这替马华打了高分数。在马华党史中,其中比较辉煌的一页就是曾经支持及接纳这份表达华社意愿的华团大选诉求。这是一项大功劳,是马华和华社最贴近的表现,值得党高层领袖们一提再提,大书特书。

可是,现在马华推行健康政治文化,搞终身学习,领袖们一个个学习到谦虚的美德,不喜欢把功劳大吹大擂。党史中明明记载着党曾经义无反顾的和华社站在一起,支持和接纳华团大选诉求,但是领袖们多年来却避而不提这项丰功伟绩,在拟定党的九大政纲时,也只字不提华团大选诉求,绝不邀功,谦虚到令人肃然起敬。

可是,这一次,有人在自己朝里搞种族关系课本,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学习种族相处之道,其中内容竟然指我党乃至内阁都支持和接纳的华团大选诉求是极端的,简直是对我党和内阁的抹黑,担任内阁部长的领导同志们应当在第一时间内站出来,捍卫党和内阁的尊严,让全国人民知道这份诉求是我党大力支持的文件,并在我党的争取之下,获得内阁的接纳。在适当时刻表露一下党的功绩,是应该的,但是马华领袖们谦虚到太过份了,他们都避而不谈华团大选诉求,反而是反对党和华团领袖们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开口闭口都说这是马华支持的文件,把功劳归回给马华。

试想想,反对党和华团领袖如果指马华根本就不支持华团大选诉求,是不是在抹黑马华呢?有官位的领袖都笼笼统统的说什么<种族关系>课本不客观、难于接受之类不着边际的话,就是不肯表明我党曾经堂堂正正的支持和接纳过华团大选诉求,也许是这种敬诉求而远之的态度,才搞到王乃志耐不住,发表文告,昭告天下,马华支持华团大选诉求,因为这份诉求表达华社的意愿。

马华总会长黄家定说,马华是惟一正牌的纯华人党。既然这样,就堂堂正正的的表明马华支持华团大选诉求罢,不要太谦虚,太谦虚会引起误会,让华社以为马华不支持表达华社意愿的诉求。快点表示罢。内阁已经宣布收回<种族关系>课本,看起来这次事件又会不了了之,马华赶紧表态重申支持华团大选诉求还来得及,不可慢,慢一步大家又把大选诉求给忘却了,这也忘记了马华支持诉求的功绩。

星期三, 七月 19, 2006

流氓学生扮猴扮狗 (2006年7月19日)

忧国忧民的朋友们,在<独立新闻在线>看了发生在博特拉大学的流氓学生欺侮攻击进行迎新活动的其他同学的录影片段之后,吃惊之余,都叹息连连,问道:我国的大学生沦落到这种地步,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国家未来的主人翁竟然是流氓出身,我们的子孙后代留在这里还有什么前途吗?

我没有这么忧国忧民,我认为忧国忧民是政治领袖们的工作,或者说是他们应该有的心理状态。我们普通老百姓不必像他们这样清高。我们只要保住我们的孩子在大学念书时不会沦为流氓就好了。请恕我对我们的大学这样不敬,但是一群四五十个大汉围着几个弱质女同学,像猴子般又跳又叫,又像疯狗般乱吠狂吼的录影片段,不得不叫我们信服,信服于我国确实存在扮猴扮狗的流氓大学生。

有孩子在我国大学念书的家长们,看了这录影片,会有什么直接的反应?我想一半的人会感到害怕,怕他们的孩子就是被流氓学生包围攻击的大学生;另外一半的人会感到庆幸,庆幸录影片里像猴像狗的所谓大学生不是他们的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干出这种事情,又被人拍录下来在网上流传,那将是多么丢脸的事情?如果两者只能任选其一,我相信大多数父母宁可让自己的孩子被欺侮,而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干出这样没有教养的事情来。

应当只有极小部份的学生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充当流氓大学生,对自己的同学进行骚扰和恐吓,甚至动粗。恕我再对家长们不敬,如果你们让自己的孩子干这样的好事而只眼开只眼闭,而不站出来向被自己的孩子欺侮的同学以及他们的父母道歉,对不起,我只能说,这世上确实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上一代人的蛮不讲理欺侮人,可以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有样学样。

这是为人父母的错误,他们没有尽到教养孩子的责任,他们以为我们的大学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把孩子交给大学当局就万无一失了。岂知大错特错。他们如果从网上看到自己的孩子变成猴子,变成对着自己的同学乱吼狂叫的一只野兽时,不知道心中有多痛?或许,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大学的所作所为。因为他们只读主流媒体,政客和财主把持的主流媒体不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的丑恶面目,他们会帮忙盖起来,他们为人民服务。

写到这里,还看到高教部长及其同僚为大学的种族关系课程内容进行辩论,我想告诉他们,不必辩了,当我们的大学生在英明领袖的培养之下,主人一声令下,他们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猴子和疯狗的时候,他们已经是很成熟了,他们不需要再读什么种族关系课程了。你们的辩论都是多余的。

对我国未来的主人翁们来说,这世间有什么不可解决的?硬硬来就可以了,读什么种族关系课程?人手一卷大学生扮猴扮狗的录影,按图学习,什么复杂的关系和大事都可迎刃而解。更何况,我们的政治领袖不是时刻在保护着这些扮猴扮狗的大学生吗?很多时候,大学当局不是和这些会吼会叫的国家未来主人翁联手对付其他大学生吗?

星期二, 七月 18, 2006

为何要追踪优异生 (2006年7月18日)

我们的部长有高深的学问,时常讲一些人们听不懂的东西。今天在<星洲日报>第五版看到高等教育部长慕斯达法在一项优异生奖励金颁发仪式上说,政府与非政府机构都应收集及追踪成绩优异学生的资料,以便将来需要人才时,容易找到他们为国家及社会服务。短短几句,我至少有两点听不懂。

第一点是我国的优异生都领了政府或者政府相关机构的奖学金,这些奖学金的主要条件是这些优异生毕业之后一定要回国为政府及社会服务若干年。如果说还有一些优异生领不到奖学金,那是为什么呢?是不是他们的奖学金被不太优异的学生拿去了呢?如果是这样,政府凭什么收集及追踪他们的资料呢?又凭什么在需要人才时,找他们回来服务呢?我怕政府追踪到他们时,会受到他们的冷言冷语,曰:不要追踪我,我不是优异生,我不是你们要的人才!

许多马来西亚优异生,得不到自己国家的奖学金,却得到外国政府或者大学的奖学金,这种优异生,政府追踪到他们时,怎样启口呢?难道下一道命令叫他们回来服务吗?或者指责他们说:“你们不回来,就是不爱国!”把他们忘了罢,我们把自己的优异孩子舍弃在先,现在如何追他们回来呢?

我看不懂的第二点是,这些人才躲到那里去了呢?一个优异生,培养出来就是一个好人才,一般的道理是,谁培养他,他就为谁服务。拿了马来西亚公共服务局奖学金出国深造的优异生,不是都得回来为政府服务一个期限吗?慕斯达法当然也应该知道,许多拿了新加坡政府或者大学的奖学金的我国优异生,都留在新加坡了。我们大方,时常把好人才送给邻居。

一个已经远走高飞到外国去求学的优异生,如果是因为得到政府的奖学金,政府自有其详细资料,不必追踪。他们如果不进本地大学,是为什么?不要只是赌气的说因为他们要显示自己有钱,而是应该探讨我们的大学是不是办得比人家差?我们的整个国家的大环境是不是不如人?我们的高等教育政策,我们的大专院校法令是不是太过时了?我们的大专生能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高教部长如果不问“优异生为何不见了?”这实质的问题,并寻求补救的方法,是没有办法阻止人才外流的。我们可以摆出求才若渴的样子,甚至搞到要追踪人才的地步,但是如果没有实质的改变和有效的行动,追踪优异生等等言论,叫人听不懂。如果听得懂,一定会叫政府好好的反省,为什么我们求才若渴,人才却不进来,要我们去追踪?

我国的优异生有一千零一个理由可以不要留在自己的国家学习和发展事业。当我国最好的大学世界排名第169而大学当局还大事庆祝时,当一个优异生进不了他选择的大学或者科系时,当一个优异生得不到自己的国家的欣赏而外国大学向他们招手时,当我们的大专法令比中小学的藤鞭更时常派上用场时,当我们有八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时候,高教部长还在高谈收集及追踪优异生的资料,以便将来需要他们时,容易找到他们来服务。我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星期一, 七月 17, 2006

从何学习种族关系 (2006年7月17日)

在澳洲出席了二女儿的毕业典礼,并看着小女儿高高兴兴的上大学去,我和家人在昨晚深夜回到吉隆坡。今天启开电脑,看到<当今大马>这两天至少有四则关系到我国大学的新闻。一则是博特拉大学前进阵线严厉谴责该大学保安人员对搞迎新宣传活动的学生动粗,并促请警方立刻对付有关保安人员。还有一则是马大新青年协会针对国立大专校方在迎新周分派<时事课题>小册子抹黑非注册的健康学生团体而不满,并挑战马大校方在近期允许它注册。

另外两则新闻都是有关我国高等教育部搞出来的<种族关系>新课程。这课题很好玩。林吉祥父子都针对这课题发表了文告。昨天民主行动党林冠英促请高教部指示所有国立大学撤回种族关系科的课本,因为这些颠倒是非的内容将分裂人民。

今天,国会反对党领袖林吉祥先生指高教部规定所有国立大学学生必须修读的<种族关系>新课程,其内容充满偏见及深具分裂性。他说,这课程内容指1999年大选华团诉求工委会是极端分子,又指2001年甘榜美丹事件是由印度青年所引起,也把513事件的爆发归咎于行动党。林氏父子驳斥了这些论点。

我不想加入反对这个高教部搞出来的<种族关系课程>的行列。因为我有一种印象,就是和搞种族关系的人理论是很费力的事。费力的事,我由反对党人去做。我们普通老百姓不喜欢和当政者谈种族关系的理论,因为有一种越谈越糟糕的感觉。不是吗?我们谈种族关系谈了几十年,种族关系问题解决了吗?如果已经解决了,还谈什么呢?把种族问题搞到不能解决的人,正是种族关系恶化的罪魁祸首。如果有人还要课程化以便正规地谈下去,别怪林吉祥指责他们是在分裂人民了。

我们的大专生为什么要上种族关系课程,是不是他们对种族关系有所不满?是不是因为他们觉得有人刻意把他们分成两种不同的人民?比方刻意让一种人民考一种考试,另一种人民考另一种考试,让他们觉得彼此之间有所不同?是不是有人刻意让两种不同的人民享有不同的待遇,以便其中之一感到骄傲,另外之一感到自卑?或者两种不健康的情绪兼而有之?

我们的大专生从何学习种族关系?在他们的考试过程中,在他们申请大学的程序中,就已经看到了种族问题的存在,这些问题让他们失去竞争力,或者让他们感到经受不平等的对待,都是不健康的思想。说得难听,在他们进大学之前,他们的思想就已经被不健康的种族主义情绪所污染,他们不是看到不公平的待遇,就是感受到失去竞争力的悲哀。他们不是骄傲,就是自卑。他们都是种族主义思想的官僚的错误的受害者。

现在这些官僚告诉他们,要上种族关系课程。我们的大专生,你们怎样想?你们会被林吉祥父子所误导吗?你们会看到分裂人民的真正因素是什么吗?

把我们的孩子搞成种族主义的受害者,让他们不是感到不公平,就是感到自卑,甚至沦为种族主义者,然后还要强迫他们上种族关系课程。在种族关系不健康的地方学习种族关系,不是很讽刺性吗?

星期五, 七月 14, 2006

马哈迪对比现政府 (2006年7月14日)

如果人民真的是老板,现在的马哈迪就是其中之一。这个老板可大了。其他老板如非政府组织,还有反对党等等,都不比这个老板大。个人呢,更不必说了。他们的声音如果没有被听到,绝不奇怪,因为他们没有拥有报纸和其他传媒。

这个敦马哈迪,几年前的二十多年,他是传媒天天吹捧的大老板。电台和电视台每天的新闻播报,如果不以他的新闻为头条,好像就是没有照规矩做事。报纸对他的歌功颂德,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大家要变脸,对他不理不睬,当然给人家笑。没办法,只好报导一二,然而这一二,就已经对现政府大大不利了。

当马哈迪开始和现首相阿都拉决裂的时候,现在的整个政府内阁都站在阿都拉那一边。这是常情。当年马哈迪对付安华时,整个政府内阁也是站在马哈迪那一边。安华不敌当年的整个政府,现在的马哈迪面对形如当年安华的境况,他如果以安华那一套来应付,他最终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个反对党的顾问?

开始时是有执政党控制的传媒要封锁马哈迪的新闻,这方面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可是,现在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马哈迪可以像任何网友那样,利用网络来突破封锁。主流传媒不报导马哈迪的新闻,网络媒体及其他不听话的媒体会报导,让当年也是压制传媒的马哈迪心里不知道怎么想。至少他应该知道当年他支持马华收购南洋报业,五年多来不断反对马华收购南洋报业的朋友们,包括在网络上游走的朋友们,如今对他的新闻没有偏见,想都没有想过要封锁他的新闻。

现在更好笑了。马哈迪要到吉兰丹哥打巴鲁举行两场公开演讲,竟然也有人想要为难他,对主办他的演讲的团体施压,要他们取消马哈迪的演讲会。如果堂堂一个前首相都不可以公开演讲,谁可以公开演讲?一个前首相都不可以公开演讲的国家,会不会给全世界的人笑?难道要马哈迪到外国去讲国内的事?

一个有权有势的大马来西亚政府,对垒一个没权没势的前首相,如果想要封锁他的新闻,消掉他的言论,阻止他公开演讲,是太不像样了。马哈迪如今不过是一介平民,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竟然可以如此有力的和现政府碰一碰,国人都热切地想要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样?当前有趣的一幕是当马哈迪进行的全国巡回演讲时,人民的反应会是什么?他的公开演讲,会带出什么好料来?

一个被马哈迪革职的前副首相安华,年轻力壮,面对一个只看权势不讲道义的内阁时,尚且一败涂地;一个退休的八十多岁前首相,面对同一个内阁时,会施出什么法宝?他会不会比安华更有政治智慧,敌得过一个只以首相为马首而没有主见的内阁?这是他费时二十多年塑造出来的内阁,他破得了这样的内阁的武功吗?

马哈迪当权时,有人喊出人民才是老板的口号,可惜支持的人不多,作用不大。现在出现一个敦马,示范人民老板的动作,我们要多多学习。马哈迪和我们大家一样,是人民老板。马哈迪可以讲的,我们也可以讲,他可以做的,我们也可以做。他如果不能公开演讲,我们要为他打气。他塑造过一个没有主见的内阁,现在我们要看他是不是可以为我们塑造一个有主见的人民老板的形象。

星期三, 七月 12, 2006

政见恩怨都关利益 (2006年7月12日)

前首相马哈迪和现首相阿都拉的公开决裂,令许多反对党人充满期望。他们期望巫统的内部矛盾可以导致巫统的分裂,巫统的分裂将大大削弱国阵的力量。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反对党人的侥幸心理,希望靠对手的内乱来得到好处。但是反对党会说这是另外一种政治现实。行动党就曾经在马华发生党争时,在华人区取得好成绩。

马哈迪和阿都拉的决裂,巫统和国阵领袖担心,但是对反对党人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巫统不同派系领袖们的互相揭露疮疤更令人欢欣鼓舞了。巫统内斗搬上台,戏演得正热,人民公正党就在台下作评论员,举行全国巡回时事讲座会,讲题是<老马VS伯拉:政见相左还是私人恩怨?>,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让人民看到巫统领袖们自己摆出来的烂疮疤。人民公正党如果没有利用这个难得一见的好机会作宣传,其宣传主任蔡添强就是没有把工作做好,

马哈迪和阿都拉走到公开决裂的地步,至少说明他们的政见有所不同。马哈迪不是说了吗,在AP问题上、国产车问题上、马新建美景弯桥等等问题上,他都不同意阿都拉的做法,其中尤其是阿都拉领导的内阁,在改变马哈迪推行的政策时的一致性,更是叫马哈迪难以忍受,以致他站出来进行反击。

政见相左是肯定的。但是,本来是政见相同,担任正副首相时形如一体的两个国家领袖,为什么在权位不同之后就产生不同政见了呢?更糟糕的是,政见不同的课题又都牵涉到钱财问题,这难免让人怀疑这其中是否牵涉到双方人马的经济利益?巫统的这场党内斗争如果持续下去,国人就可以找到答案。

至于马哈迪和阿都拉之间的个人恩怨,有一些已经摆出来了,比方马哈迪认为阿都拉是他一手提拔,但是阿都拉并不懂得感恩,还背后插了他一刀。其他的恩怨,人民等待他们自己摆出来,相信会是相当精彩的政治和经济斗争情节。

在马来西亚,政治权位和经济利益是时常勾在一起的。失去了政治权位,往往就失去了经济利益。许多政治领袖拼死拼活图个党职或者官位,为的不过是争取经济利益。为了经济利益而展开的政治较力,其中的错综复杂,还有其残酷,不身在其中,是无法感受得到的。所以,人民公正党提出的马哈迪和阿都拉的斗争是政见不同或者是个人恩怨,都不足以说明这重大事件的实质。

马哈迪和阿都拉的决裂,说成政见不同,或者个人恩怨,都是太过简单的说法,都没有说出问题的真相。政见不同或者私人恩怨,不会演变成党和政府的权力都受影响的局面,不会是大事。利益的争夺才是大件事。

了解我国巫统一党独大的历史,看到一个国家在一党独大的情况底下所可能发生的种种弊病,再看回马哈迪和阿都拉之间的矛盾,就可以领悟到政见的不同,原本是小事,重要的是不同的政见中,有没有牵涉经济利益的争夺?个人恩怨的产生,更可能是经济利益的冲突而造成。因此,解剖马哈迪和阿都拉的决裂,要从政见不同和私人恩怨的表象中,寻找利益冲突的故事。

星期一, 七月 10, 2006

隔洋遥想大专法令 (2006年7月10日)

6月24日我到澳洲来,参加我的孩子的毕业典礼,并游山玩水。今天,我走在澳洲国立大学美丽的校园里,想着今天早上在<当今大马>看到马来西亚青年与学生民主运动发表的文告,揭露大学当局在迎新周期间,利用大专法令散播白色恐怖,并对一些人人的名誉进行摸黑,心中感慨万千。

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前,我们这一代人在马大念书的时候,就已经在反对大专法令了。没有想到,三十多年后,我们的下一代人,还要继续反对大专法令。最令人喷饭的是,现在的大专法令,照学运说,还可以被大学当局用来散播白色恐怖。真是一道好法令,用途越来越多。大专法令用来管大学生,不必像对小学生或者中学一样,要用藤鞭。这法令比藤鞭好。

大马人才济济,我的孩子成绩好,但是以大马来西亚的标准来说,还不够好,不能够得到大马政府或者大学的奖学金,甚至申请不到贷学金,只能够得到澳洲国立大学的奖学金,只好飘洋过海到澳洲来读大学,也闪过了大专法令的约束,说得好听一点,他们是失去了接受大马大专法令的磨练。这是我的孩子在澳洲大学念书的缺失。这一点,时常叫我这个作为父亲的觉得惭愧。

也许我的孩子错过了大专法令的磨练,他们就没有那种反对不合理现象的精神。他们只要专心读书求知识,悠哉闲哉的生活在自由的学习和活动环境里,没有什么烦恼。作为大马人来说,我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和留在大马的孩子们同甘共苦,和他们一起反对大专法令,也许是一种过失。我时常看着国内的孩子们积极的反对大专法令,总是觉得他们比我的孩子勇敢得多了。

在我的孩子的头脑里,也许有所谓大专法令的印象,但是她们肯定没有学运所说的白色恐怖的感觉,她们就像一个没有被父母亲用藤条鞭打的孩子,不知道藤鞭的利害。其中一个孩子此刻站在我的身边,看我打着这篇稿,她笑着。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意思。也许她没有想到爸爸明天要参加她的毕业典礼,今天还在写一篇关于马来西亚的大专法令的文章,以便发表在<当今大马>。

去年我在这里参加大女儿的毕业典礼,明天我参加二女儿的毕业典礼,再过几天,我的三女儿就在这里上大学了。他们都得到澳洲国立大学的奖学金。我为他们感到庆幸。我爱我的孩子,我不要我的孩子们像我在三十多年前念大学时那样,面对大专法令,我不要看到她们流着我们三十多年前的激愤的眼泪,我要他们快乐健康的学习。

远隔重洋,大马的大专生们也正迎接新的一年,我越洋读着学运反对大专法令的文告,酸甜苦辣,万般滋味,心里真的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允许我遥寄祝福,给我们国内的大专生们。勇敢的面对生活吧。像我们当年一样,勇敢的面对大专法令吧。大专法令对马来西亚的大专生是一种磨练,我们这一代人经受过。你们这一代人还要经受这种磨练,是我们这一代的错误所造成,因为我们反对不力。我自私,我让自己的孩子闪过了这个法令,躲到这万里重洋之外来,我要向你们说一声对不起。

星期三, 七月 05, 2006

比较表现必踩地雷 (2006年7月5日)

全国的新闻工作者都在关注国营电台AIFM 的叩应节目“爱。开麦。无障碍” 被变相停播的事件。根据“当今大马” 黄凌风的报导,这个节目被对付,原因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因为谈论华小缩班课题,另一个是因为谈论马华总会长黄家定和副总会长蔡细历不和的课题。两个版本,都和正牌华人党马华公会的领袖有关。

在“爱。开麦。无障碍” 的叩应节目中,听众频频抨击马华及副教育部长韩春锦在争取华文教育方面表现差劲。假如这节目是因为批评马华而被腰斩,节目主持人应该自我悔过,因为马华是我国惟一代表华人的正牌纯华人党,争取华文教育,自然不遗余力,功劳很大,主持人怎么可以任由听众批评马华呢?君不见主流报章时常对马华领袖争取华文教育的丰功伟绩歌功颂德吗?你们不歌功颂德,还刻意让听众没大没小的批评我党领袖,因此而被对付,是应该的。

批评马华领袖争取华教不力,罪过还不算大。谈论马华总会长黄家定和副总会长蔡细历不和,从而让叩应的听众比较黄家定和蔡细历的表现,就罪大恶极了。黄家定是马华总会长,蔡细历是副总会长,根本就是不同等级的领袖,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当然是黄家定比蔡细历表现好,这还用说的吗?谁要是把黄家定和蔡细历放在同一等级上来评头论足,就是故意贬低黄家定。

比较政党领袖的表现,尤其是比较爱出风头的领袖的表现,稍微不小心,就会得罪至少其中一个领袖。比较领袖的表现,就像士兵越过地雷阵一样,是新闻工作者的大忌。但是“爱。开麦。无障碍” 的主持人显然并不知道这是兵家之大忌,谈论黄蔡不和事件时,竟然让听众比较黄家定和蔡细历的表现。更糟糕的是,有些听众竟然指蔡细历的表现比黄家定好。这样得罪黄家定,是跟我党马华公会过意不去,被对付也是应该的。

新闻工作者们应该注意到,马华公会不是反对党,而是堂堂正正的执政党,新闻部里有人,国安部里也有同志掌权,朝里有人好办事,任何媒体如果得罪我党领袖,尤其是我党总会长,被对付有什么出奇?在我国,媒体被执政党对付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何况AIFM不过是国营的电台,在许多知识不高的执政党领袖眼中,这种电台本来就应该对执政党领袖歌功颂德,不歌功颂德还揭其所短,简直是吃里扒外,当然要被对付了。

过去一年来,国内新闻媒体接二连三被对付,不能怪执政党领袖,只能怪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训练不够,不懂得保护自己,时不时踩中地雷,被炸到断手断脚还不明不白。新闻工作者自己要小心,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要避免踩中地雷。比方比较领袖领袖的表现这种新闻工作大忌,肯定会踩中地雷,同志们一定要一百万个小心。

媒体工作者搞到要时时小心误踩地雷,真是打战都没有那么辛苦。同志们,大家多多保重。记得,对领袖,对老板,只能歌功颂德,不要批评,当然更不要比较他们的表现。这些人都是不堪比的。

星期二, 七月 04, 2006

谁有资格任调解人 (2006年7月4日)

前首相马哈迪和现首相阿都拉公开决裂,双方都不承认他们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或者私人恩怨而不和,不是两个家长为了孩子在学校打架而翻脸,也不是两家亲戚为了争财产而对簿公堂。双方都说所争论的课题,和人民利益有关。既然这样,国人就有权针对他们的争吵讲东讲西。

任何人都不应该把他们的争吵内容加以掩盖。马哈迪提出主流媒体企图封锁他的消息。他甚至走到在网络上发表公开信的地步,我想主流报章可以不专业,但是他们的不专业被揭露时,他们的脸皮大概还不会厚到继续封锁马哈迪的新闻。

我们在乎马哈迪的新闻被主流媒体所忽略,不只是为了争取新闻自由,还因为在这个重大事件上,国人有权参与讨论马哈迪和阿都拉之间的争执。马哈迪的支持者指这个国家出现了一个幕后首相,这还得了?这种关乎人民利益的大事,人民岂可不管?

竟然有人提出要调解马哈迪和阿都拉之间的争执。如何调解呢?关乎国家大事的争执,可以由几个不是人民挑选出来的人来调解吗?谁有资格担任马哈迪和阿都拉之间的调解人?假如新闻部长可以提议卡迪耶谷担任调解人,国会反对党领袖林吉祥是否也可以建议曾敏兴担任调解人?马华总会长黄家定是否也可以建议林良实担任调解人?或许国大党领袖三美维鲁可以请出一位有钱的印度大兄来挑起调解的重任。

不要开玩笑了。不是说人民是国家的老板吗?现在前现两任首相关乎国家大事的争执,不必问过老板,几个调解人几把口就可以谈和解决了吗?这不是说我们现有的政府,没有一种机制可以解决关乎人民大事的争执吗?

如果阿都拉认为马哈迪已经没有权位,已经没有资格针对政府决策问题加以干预,他可以当马哈迪是个普通公民,对他不理不睬,就像政府一路来不理不睬反对党人的抨击一样。林吉祥长期以来对阿都拉提出种种批评,为什么没有人认为应该找个德高望重的人来调解林吉祥和阿都拉之间的争执呢?

调解人可以使马哈迪和阿都拉停止争执。但是他们不能够解决马哈迪提出来的关乎人民利益的问题,人民什么时候委托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呢?人民的问题提出来之后,就不能够被掩盖,不能够在中间人调解之后,三方就当问题已经解决。

想要充当调解人的三姑六婆们应该醒目一点,不要自讨没趣了。八十年代马华党争,明显是党内权力斗争,不关乎人民利益问题,所以最后是由前首相嘉化巴巴坐中间,党争两派坐旁边,调解一番就解决了。这次马哈迪和阿都拉的争端,既然说明是关乎人民利益问题,那么,任何人出来调解,不只是马哈迪和阿都拉满意就可以了,还要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满意才能够解决。调解人请注意,不要多事了,这样难搞的事情,最好交回给政府解决罢。

我们堂堂正正的大马来西亚政府,不要说连一个解决人民问题的机制都没有,国会是干什么的?内阁是干什么的?解决人民的问题,要靠两任首相的争吵,还要靠三姑六婆们七咀八舌的调解,不是太可笑了吗?

星期一, 七月 03, 2006

好政府报喜不报忧 (2006年7月3日)

今年的5月28日,不只是南洋报变纪念日,我们也看到职工会和反对党人及非政府组织在吉隆坡街头举行和平集会,抗议汽油起价,人数不多,只有几百个人,结果有人被镇暴警察打到头破血流。一个月后,6月28日,我在澳洲墨尔本街头,看到职工会和反对党人及非政府组织举行和平集会,抗议政府要推行的新工业关系法令,示威者把墨尔本的一条主要大道挤得水泄不通。我穿行在示威队伍当中,体会热闹的气氛。

根据示威者说,当天有十万民众涌上街头,为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声。那可是个动人的场面。示威群众高举标语和布条,有秩序的听他们的领袖的街头演说,时而高喊口号,时而发出欢呼和唱起歌来。对马来西亚人来说,这是难得一见的大场面,但是,澳洲人对我说,这种示威事件,他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不过是人民表达心声吧了,没什么的,他们说。我看街头街尾有一组组的警察在指挥交通,或者漫步巡街,悠哉游哉,挺快乐的。他们根本就没有要阻止示威队伍的一举一动。而且,几个警察,怎样管得了数以十万计的群众呢?这情景,让我们看到两个不同的国家,两个不同的政府,对待人民的示威抗议,就有两种不同的做法。

两种做法,谁优谁劣?当然是马来西亚政府的做法优了。好政府要时时提醒人民一些喜乐的好事,坏的事情,如汽油涨价,会影响人民的生活素质,会破坏人民的心情,最好是不要让人民多谈。谈多没用,没有建设性,所以,不好的事情,最好是通过我们的传媒盖起来。所谓家丑不可外扬,本来就是我们的好传统。我们的政府身体力行这种好传统,所以强过澳洲政府。

好政府是报喜不报忧的。这点我们可以确定。所以,我国人民创下什么好的记录,我国政府都会领导人民大喊三声BOLEH!我国人民搞什么反对汽油或者电费涨价的示威活动,都不是好事,政府当然是不会报导的。人民公正党宣传主任蔡添强指责政府报喜不报忧,企图封锁经济困境的新闻,使到人民无法意识到我国经济困境。他没有当权过,不知道政府报喜不报忧的作用。

好政府爱民如子,只让人民知道好的事情,不让人民听到看到感觉到坏的事情,怕人民受不了。汽油涨价,电费起价,经济陷困等等,都不要报导,让人民渐渐地忘记其中的痛苦。就真正做到报喜不报忧的境界了。

马来西亚政府如果没有封锁经济困难的新闻,任由人民知道真相,喜就喜,忧就忧。恐怕经济就会比目前更不如。接着下来是成千上万的人像澳洲人那样,走上街头。这种示威的事,发生在澳洲是没事的,发生在马来西亚,结果是不堪设想了。这句“后果不堪设想”,时常出自政客和正义之士的口,我们听多了,也害怕起来。

我望着数以十万计的澳洲人走上墨尔本街头的情景,拍了许多照片,遥想自己的国家,何以没有这样壮观的队伍?想来想去,想不出答案。昨天在《当今大马》看到蔡添强所言 ,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政府报喜不报忧,使人民心中时时有喜事,没有忧愁,百物涨价都不会生气,这样温驯的人民,自然不会像澳洲人走上街头高喊口号反政府了。